镇江资讯 社保 办事指南 车主关注 旅游 交通 教育 专业 办理指南

镇江大学

[切换城市]
镇江站> 镇江教育> 镇江大学> 江苏大学信息

江苏大学

英文名:Jiangsu University 简称:“江大”,“JSU” 所在地:镇江 院校代码:10299 类型:综合类

全国重点大学省属重点大学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高校
  • 江苏大学师资怎么样, 江苏大学师资好不好

截至2016年4月,江大风光学校拥有教职工5763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2475人(教授4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4%,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达24%),集聚了一批以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理化学研究院院长野依良治教授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 国家千人计划张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弛、袁寿其

  • 谈建俊
  • 谈建俊,女,讲师,1969年9月出生,江苏淮安人。1991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经济法系经济法专业,1995-1996年在复旦大学法律系进修,2004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现任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副主任、党总支组织委员。  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先后主讲民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等课程;发表论文近10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并完成省教育厅课题1项、校课题2项,参与省课题2项;曾获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 徐光萍
  • 徐光萍同志是人文学院中文系的一名党员教师。该同志从教17年来,始终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特别是在2003——2005年度全校迎评创优工作过程中,发挥了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配合学院工作,努力克服困难,带领全系教师保质保量完成了迎评各项任务及常规教学工作。工作成绩表现如下: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党性及思想道德修养:  该同志努力通过各种途径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党性及思想道德修养。为人真诚坦率,工作勤勉踏实。在2003年7月全校迎评创优全面启动之际,该同志能服从学院领导分配,克服体质虚弱等困难,承担起了系主任繁重的工作。近两年来,该同志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坚持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组织开展迎评创优及教学的各项工作。工作中能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团结老师,爱护学生,不谋私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作为系支委委员,能积极协助组织做好工作。为人处事赢得了学院和师生的认可。  二、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认真履行系主任职责:  1、组织好教学常规工作。  首先,根据03年新的专业培养计划组织全系教师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反复修改,不断规范,并负责编写、出版等相关工作。其次,协同副主任安排好各项各类教学任务,积极做好新生入学和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及总结工作,组织教师听课研讨,与学生开展教学座谈,及时听取学生意见,为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三,组织好毕业班学生的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并精心组织有关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讲课比赛,中文系学生连续两年获得团体优异成绩。第四,能积极协助学院做好硕士点申报、人才引进、新专业建设、相关设备申请、年终考核分配等工作。  2、重点做好本系教学评估的各项工作。  该同志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评估工作。尽管迎评工作琐细繁重,但始终能坚守迎评无小事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教学资料的搜集、撰写、整理工作,暑期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及时完成迎评各阶段的任务,为学院的迎评创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次,作为专业带头人,该同志能本着以评促建的思想,在教学工作中带领全系教师严格按照迎评要求来规范各项教学工作,不断加强中文系的专业建设。  3、认真组织做好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的培训工作。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办班质量,加强高校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为全省的基础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4、尽最大努力给予教师福利关怀。并关心退休教师,及时送去全系教师的温暖。  三、热爱教育教学工作,贯彻教书育人思想。  该教师一直担任中文专业的“当代文学”、“影视学概论”、“台港文学”、“影视艺术欣赏”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中能始终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热爱学生,并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科特点,努力探索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能以良好的师德和职业技能,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科研方面该同志能刻苦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并渐已形成自己的科研领域和特点,在港台散文研究方面发表了系列论文。并通过科研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为教书育人服务。
  • 陈国祥
  • 陈国祥,校党委副书记,教授。曾任汉语言文学教师、原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思想教育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先后主讲《写作》、《思想品德》、《形势与政策》、《人生观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主持编写《思想品德教程》、《大学生思想修养》等教材,撰写了20余篇论文和40余篇思想言论文章,其中多篇在全国教育新闻言论、江苏省新闻言论、江苏省高校校报言论评比中获奖
  • 董德福
  • 董德福,1965年生,江苏溧阳人。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2004年任硕士生导师。现任人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兼任江苏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镇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镇江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是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获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两课”教师、镇江市“十佳青年教师”、镇江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0余年来,共出版专著3部、编著1部,计80余万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转载率近30%,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市校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四项。承担省哲学办科研项目一项,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一项。
  • 谢钢
  • 谢钢,江苏南京市人,中共党员,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原镇江农机学院,获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双学位班,获法学学士;1991年毕业于深圳大学与英国斯都林大学的国际公关人员资格证书班;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心理辅导博士班。现任江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先后参编著作与教材十余部,在第三届国际CMIT等学术会议与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约40篇,多次获各级优秀论文奖与成果奖,主持与参加了多项部、省、市级的科研项目调查与研究。同时擅长以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形式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享受着与他人共同成长的快乐。
  • 张炳生
  • 张炳生  1950年7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政治系,1996年结业于东南大学哲学科学系研究生班,担任过《伦理学》、《教育学》和公共政治理论课。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伦理学、学校德育理论。曾出版过《大学生思想修养》、《教师职业道德新论》、《道德科学概论》、《陶行之生活德育论》等专著教材。发表过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市级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于1998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基层党校教员。
  • 钱兆华
  • 钱兆华  男,1954年生,江苏盐都人,1981年毕业于盐城师范学院物理系,198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为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两课部主任、江苏省哲学学会理事,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系统辩证学学报》编委,江苏省镇江市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主要从事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8年以来,出版译著三部(其中主译的《系统哲学引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独译的《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研究生教材一部,专著、编著各一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近30篇,10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获省级三等奖1项,市校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 周志初
  • 周志初  汉族,1955年7月生,江苏宜兴人。1983年7月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1987年6月毕业于扬州师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教学之余,在《江苏社会科学》、《历史档案》、《江海学刊》、《毛泽东思想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约30篇,出版《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中法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专著两部,主编《中国当代史》(南京大学出版社)教材一部。
  • 喻志耀
  • 喻志耀  1943年生,陕西人,1968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曾长期担任法学教研室主任工作,现任民商法研究所所长。主要社会兼职有:江苏省机械工业系统首席法律顾问;镇江市检察学会常务理事、检察院咨询顾问专家;镇江市仲裁委员会委员、顾问等。出版的著作及编著主要有:《行政法新论》(专著)、《民法学》(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主编)、《法理学》(副主编)、《行政法概论》(主编)、《新编合同法》(副主编)、《现代经济法》(副主编)以及《法学基础教程》、《工业经济法概论》等,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镇江市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江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三等奖各一项。曾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 杨继昌
  • 杨继昌,1946年1月生,江苏常熟人。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制专业,1982年毕业于江苏大学机制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1.10~1993.3在香港理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央委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委,兼任中国高校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江苏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冶金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组长。长期从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微/纳机械电子系统(MEMS/NEMS)、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激光测量与检测、光机电测控系统与智能仪表、模具设计与制造。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课题、总装备部预研项目及江苏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申报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论文达7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
  • 张永康
  • 张永康,男,汉族,教授,光子制造科学与技术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机械工业激光冲击波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激光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1989年9月~1992年2月在江苏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课题为G427发动机气缸盖CAM-I系统的研制,导师是蔡兰教授、杨继昌教授和朱宝球副教授。1992年3月~1995年6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为激光冲击强化提高航空材料疲劳寿命的研究,导师是余承业教授。1995年7月~1997年12月,在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激光超声的无损检测研究,导师是张淑仪院士、章肖融教授。  学术兼职: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束流及超声加工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声学学会理事。  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首席学科带头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  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等。发表论文19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件,已经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  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激光力学效应的先进制造与检测研究,如激光冲击成形、激光冲击波无损标识、激光冲击强化、激光层裂法测量界面拉伸强度、激光珩磨等方面的研究。此外还开展深海石油钻井平台制造技术、表面工程等研究。具备比较完备的实验手段,如QPQ设备、激光器、残余应力测量仪等。建立了较好的激励政策和运行机制,确保优秀研究生的成才。目前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  联系方式:电话:0511-88797198,传真:0511-88780352, E-mail:ykzhang@ujs.edu.cn
  • 姜哲
  • 姜哲教授,男,1954年8月出生,江苏镇江人,1982年在原江苏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出了自功率谱表面声强测量方法,在美国《声学学报》上发表了“声强分解定理和复声强场变分原理”,现为美国声学学会会员,1997年入选美国《Who’s who》名人录。  姜哲教授现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声辐射研究:目前正进行声场重构等一系列专题研究;  2. 主动控制研究;  3. 振动功率流研究。  联系电话: 0511-88780206
  • 梅 强
  • 姓  名梅强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1.03所属部门 行政职务副校长职称学位教授博士导师情况博导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小企业管理联系电话0511-88780187E-mailqmei@ujs.edu.cn通讯地址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邮编212013)情况介绍梅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管理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现任江苏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小企业学院院长、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梅强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项目“小企业改革与发展”,主持设计中国第一家与国际接轨、规范运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组建方案,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家中小企业司等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共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软科学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项,教育部和江苏省等部省级基金项目16项,以及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研究项目20余项。主持和合作主持的研究成果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原机械部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获市厅级一、二、三等奖9项;作为主笔主编,共出版著作、教材11部,在学术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100余篇。领衔的《创业管理》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梅强教授先后荣获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江苏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列为江苏省“333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 戴起勋
  • 姓名:戴起勋  职称: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材料计算设计与新材料开发、材料激光物理  联系电话:0511-8791919  戴起勋,男,1948年生,江苏吴江人。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第5届理事,金属热处理杂志第6届编委。1982年毕业于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85年结业于北京钢铁学院材料系助教班,修满硕士研究生学分。历任江苏工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副主任、材料工程系副主任、江苏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机械部苏州培训中心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调研员。  一直从事材料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设计与新材料开发、金属材料强韧化与形变断裂。参加或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2项,其中部省级12项。负责或参加在研部省及工业攻关等课题6项。获8项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第4)1项,2005年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1项,2009年中国专利优秀奖(第3),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第4)。申请(主持和参加)国家发明专利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2006年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金属材料工程)带头人,2008年江苏大学首批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获省市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江苏省精品教材奖3项,江苏大学教育教学特等奖2项。获江苏省精品课程2门。编著出版《金属材料学》、《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设计教程》、《材料固态相变与扩散》、《科技创新与论文写作》、《奥氏体钢设计与控制》等教材著作11部,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在国内外主要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等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003年获镇江市劳动模范,2009年获江苏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奖。
  • 范 明
  • 姓 名 范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1956.06  所属部门校党委  行政职务校党委书记  职 称教授  导师情况博导  研究领域企业管理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联系电话 E-mail  通讯地址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江苏大学党办(邮编212013)  情况介绍  范明,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党代表,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1982年1月毕业于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87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3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历任江苏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书记(主持工作),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校学生工作部部长,江苏省阜宁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1995年7月任江苏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1年8月任江苏大学副校长,2002年1月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6月任江苏大学党委书记。先后被表彰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教书育人优秀奖、江苏省优秀科技副县长。  长期从事管理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在 《管理世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理论版、《中国软科学》、《管理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8部,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0余项,并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江苏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 赵 进
  • 【基本信息】  赵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1月出生,江苏江阴人。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教授、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兼任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协会会长、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江苏省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等。  联系电话:025-57710028  电子邮件:zhaojin@jsdoftec.gov.cn  【研究领域】  国际投资理论与决策、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科研项目】  近年来在管理世界、国际贸易问题等期刊及国际商报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及江苏对外经济与技术合作十五、十一五规划项目多项,其中主持的 “关于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执法的对策研究”课题于2010年获第一届江苏省行政与经济法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 丁建宁
  • 丁建宁,男,1966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2001年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担任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历任江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常州大学副校长,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材料摩擦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摩擦学分会委员,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摩擦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摩擦学学报》编委,国际刊物《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编委,《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电子工程师》杂志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与制造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6年~2010年)撰写组成员(科学出版社已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20周年纪念《机械科学20年》编委。  在国内率先开展微机械设计基础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微型机械研究的发展,被同行专家认为“当推国内之首”、“具有拓展新领域的工作”。此外,首次将量子力学引入微/纳机械的设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航天领域微型化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量子微型推进器的研究;研发的通用型耐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在石化领域得到应用;开展探针电致存储机理与方法的研究,对于实现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围绕微纳器件及系统设计与制造基础问题、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三方面,主持或参与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150余篇。论文被SCI、CSCD论文他引450次。出版专著4部。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4件。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A类)、江苏省333工程二层次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09年指导博士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主要研究方向:  1. 传感器技术  2. 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  3. 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  4. 纳米摩擦学以及纳米表面工程;  联系方式:051188791548,13815176855,Email:dingjianning@tsinghua.org.cn, dingjn@ujs.edu.cn
  • 刘海国
  • 刘国海,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85年原江苏工学院获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东南大学获电机与电器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东南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2004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历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党委书记。现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控系统与装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然计算及数字智能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丛书》编委会委员、《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编委和《江苏大学学报》编委等职。  主持完成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等部省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8项。200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2部、编写教材4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90篇获SCI和Ei收录。曾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部属院校跨世纪学术骨干;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1年评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目前从事的研究领域:复杂过程的智能控制、电气传动及其自动化、电能质量控制和机器人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通讯方式:  Tel: 0511-88791960(O);Fax: 0511-88780088;Email: ghliu@ujs.edu.cn
  • 马海乐
  • 姓名 马海乐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63.3  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0511-88790958  传真 0511-88790958  Email mhl@ujs.edu.cn  【学术简介】  学习经历:  1981-1985年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本科; 1987-1990年于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93-1996年于江苏理工大学(现江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7-1999年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 2005-2006年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访问学者  教学及研究经历:  1985-1996年于西北农业大学任教; 1996至今在江苏大学任教,现任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历任食品教研室主任(1996-1997),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1997-2001),产业办公室副主任(2002-2004)、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2005-2006)、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2007年起),兼任江苏省农产品生物加工与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起)、江苏省农产品物理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分中心主任(2009年起)、食品与生物工程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主任(2009年起)、中国科技部-美国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年起); 2008.1-2美国田纳西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ille)工作访问。  学术社会兼职及荣誉:  1.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 2.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机械分会副理事长; 3.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 4.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 5.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常务理事; 6.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常务理事; 7.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委员会委员; 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委员会常务委员; 9.全国机械工业食品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MIF/TC14)委员; 10.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11.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12.农业部南方种子加工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学术委员和客座教授; 13.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ASABE)会员; 14.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FT)会员; 1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JABE) 编委; 16.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Journal (IAEJ) 编委; 17.《食品科学》杂志编委; 18.《食品工业科技》杂志编委; 19.《中国酿造》杂志编委; 20.《包装与食品机械》杂志编委; 21.《农业工程技术》杂志编委。  【主讲课程】  博士研究生:  现代食品研究理论与方法、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前沿、食品分离新技术、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  硕士研究生:  食品工程新技术  本科生: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博士研究生:  食品功能因子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化研究、食品非热杀菌  硕士研究生:  食品有效成分的提取新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食品物理学加工方法的研究,具体包括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超声/微波辅助萃取、功能性多肽的超声辅助酶法制备、食品脉冲磁场杀菌,及其上述研究关键设备的研制。  【主要论著】  发表论文300篇余,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余篇,出版论著及教材8部。  1.《生物资源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独著,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0.6),2001年获第十四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002年获第五届安徽图书奖二等奖  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食品机械与设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  3.Effect of Energy-gathered Ultrasound on Alcalase (SCI),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2011,18:419-424  4.Preparation and antihypertensive activity of peptide from Porphyra yezoensis, Food Chemistry, 2010,123:14-20 (SCI)  5.Extraction modeling and activities of antioxidants from pomegranate marc,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0,99(1):16-23 (SCI)  6.The use of ultrasound for enzymatic preparation of ACE-inhibitory peptides from wheat germ protein. Food Chemistry, 2010,119:336-342 (SCI)  7.Antioxidant and Immunity Activity of Water Extract and Crude Polysaccharide from Ficus carica L. Fruit. Plant Foods Hum Nutr., 2009,64:167-173 (SCI)  8.Effect of Ultrasonic Degradation on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Porphyra yezoensis (Rhodophyta).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008,14(6),479-486 (SCI)  9.Ultrasonic Degradation of Polysaccharide from a Red Algae (Porphyra yezoensi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6,54:2223-2228 (SCI)  10.Enzymolysis kinetics and activities of ACE inhibitory peptides from wheat germ protein prepared with SFP ultrasound-assisted processing,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2012,19:1021-1026  11.Antihypertensive Activity of Recombinant Peptide IYPR Expressed in E. coli as Inclusion Bodies,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12,83(15-20)  12.Comparison of four different enhancing methods for preparing biodiesel through transes terification of sunflower oil, Applied Energy, 2012, 91: 320-325  13.The Effect of Pulsed Magnetic Field on Horseradish Peroxidase, Journal of Food Process Engineering, 2011, 34(5):1609?1622  14.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selected Chinese medicinal and edible pla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2011;62(5):441?444  15.Ultrasonic degradation, puri?cation and analysis of structure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from Porphyra yezoensis Udea.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2, 87: 2046?2051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公益性行业科技、省部级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在研课题10项(国家级5项、部省级5项)。  在研科研项目如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蛋白质扫频超声预处理促进其酶解反应的机理及控制机制研究(31071502)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玉米多肽制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及多肽饮料的开发(2010GB2C100158)  3.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江流域等三区域稻谷储藏技术设施研究与示范(201003077)  4.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米糠全价利用关键技术(2009DFA32000)  5.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基于蒜素生成控制技术的蒜片加工及产品开发研究(2009GJC10034)  6.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超声波辐射下蛋白质可酶解性与其分子构象的关系研究(200802990010)  7.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油脂饼粕功能多肽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品开发(BA2008100)  8.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分:紫菜蛋白多糖多频脉冲超声辅助提取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BE2009368-1)  9.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分:麦胚降血压肽制备关键技术的放大及麦胚多肽香醋的开发研究(BE2010384)  10.苏北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蒜氨酸和蒜氨酸酶的双频超声提取与超滤制备技术研究  【科研成果及奖励】  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项成果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1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36项成果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或验收。  -------------科技进步奖----------------------------  1.蜂胶功能因子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产业化研究,2009年获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排名第一  2.蜂胶有效成分超临界CO2萃取及其产品的功能学评价研究,2005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3.天然VE的超临界CO2萃取与浓缩的试验研究,2003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4.螺旋藻酶解技术及其应用研究,2001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5.小麦胚芽有效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与利用,1999年获国家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6.食品功能因子的超临界CO2萃取及技术集成,2007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优秀奖,排名第一  7.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2006年获国家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五  8.农产品品质的无损检测新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2006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五  9.多信息融合农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及智能识别,200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教学成果奖------------------------------  1.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008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排名第1  2.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008年获得江苏省精品课程,排名第1  3.强化食品专业学生工程化能力培养的创新与实践,2007年获江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  4.“创造学”教学与创造教育的实践,2000年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4  5.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008年获江苏大学一类精品课程,排名第1  6.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008年获江苏大学第四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排名第1  7.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2004年获江苏大学校级优秀课程,排名第3  -------------鉴定/验收成果-----------------------------  1.国家863计划:基于脉冲多频模式超声辅助酶解和酶膜耦合的麦胚降血压肽制备技术研究,2010.11通过验,排名第一  2.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食品高效分离制备技术与设备”子项:高纯度功能肽制备集成技术研究,2010.11通过验收,排名第一  3.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子项:强磁场设备与强磁场技术研究,2010.9通过验收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用菌功能成分提取分离及高效利用技术”子项:提取设备研制及提取技术研究,2010.11通过验收  5.江苏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多功能农产品多频脉冲超声精深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正在准备验收,排名第二  6.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超声波辐照下蛋白质可酶解性与其分子构象的关系研究,2010.7通过验收  7.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利用米糠制备环保型天然粘合剂的研究,2010年通过验收  8.江苏省富民强县工程:白萝卜的综合利用加工技术,2010年通过验收  9.镇江市国际合作项目:发酵食品糟粕的分级干式厌氧发酵制备生物能源技术,2010年通过验收  10.美国Rice Research Board:RICE UTILIZ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Polypeptides from Rice Protein,2008.12通过验收,2009.12连续资助通过验收,第二主持  11.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脉冲多频超声辅助酶解法制备麦胚降血压肽技术研究,2008年6月通过验收  12.镇江市工业科技攻关项目:醋糟-动物粪便分级干式厌氧发酵制备生物气的研究(GY2007002),2009.12通过验收,排名第一  13.镇江市国际合作项目:基于厌氧分级快速发酵的稻草生物转化技术(GJ2007010),2009.12通过验收  14.镇江市工业科技攻关:小麦胚芽降血压肽酶-膜耦合反应技术的研究(GY2006004),2009.12通过验收  15.江苏省农业攻关项目:米糠降血压肽酶-膜耦合反应技术的研究(BE2005326),2007年教育部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16.江苏省农业攻关项目:双低油菜多肽的超声促进酶解制备技术研究(BE2005336),2007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17.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小麦胚芽降压肽结构鉴定、合成及其功能特性研究(BK2004065), 2007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18.江苏省农业攻关项目:山药糖蛋白的脉冲超声辅助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BE2004346),2006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19.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紫菜降血压肽制备技术研究(BG2003319),2005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20.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紫菜蛋白与多糖的脉冲超声辅助萃取技术研究,2005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21.江苏省农业攻关项目:无花果残渣中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利用研究(BE2002336),2005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2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麦胚降压肽制备技术及其功效研究(BK2004065),2005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23.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新世纪学科带头人基金:高强度脉冲磁场杀菌的试验研究, 2004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24.江苏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蜂胶有效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产品的功能学评价研究(JH01-059),2004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25.江苏省农业攻关项目:大蒜素微胶囊化与大蒜冻干粉生产技术的研究(BE2001517),2003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验收,排名第一  2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天然VE的超临界CO2萃取与浓缩的试验研究(BK99112),2002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27.企业委托:系列鸡蛋牛奶液体饮料制备技术的研究, 2001年甘肃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28.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小麦胚芽中生理活性物质的超临界流体萃取和精馏机理(97029901), 2001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29.江苏省科委科技兴海项目:超临界CO2提纯鱼油中生理活性组分的产业化研究(BL98302),2001年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30.企业委托课题:螺旋藻酶解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2000年江苏省科委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31.企业委托课题:小麦胚芽有效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与利用, 1998年江苏省科委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32.企业委托课题:螺旋藻饮料的开发研究, 1998年江苏省科委技术鉴定,排名第一  33.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5TH-940型花生摘果机的研制, 1987年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技术鉴定,排名第二  34.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6BH-500型花生剥壳机的试验与设计, 1987年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技术鉴定,排名第四  35.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6BH-350型花生剥壳机的试验与设计, 1986年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技术鉴定,排名第四  【所获专利】  申请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8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授权的专利包括:  1.发明专利:一种麦胚蛋白降压肽脱盐工艺(ZL 200610038712.8),排名第1  2.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超声波预处理的紫菜多肽的制备方法(ZL200610097286.5),排名第1  3.发明专利:利用酶-膜耦合技术制备紫菜降血压肽的方法及其用途(ZL200510038532.5),排名第1  4.发明专利:一种无花果果渣中抗癌活性部位的提取分离方法(ZL200510038531.0),排名第1  5.发明专利:一种紫菜蛋白质与多糖产品及其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ZL 200510038533.X),排名第1  6.发明专利:一种大蒜蛋白酶解物系列产品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ZL 200410014936.6),排名第1  7.发明专利:超临界流体萃取复合微波辅助萃取分离蜂胶有效成分的方法(ZL 02 1 37946.7),排名第1  8.发明专利:鸡蛋豆奶液体饮料(ZL 00 1 12396.3),排名第1  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谷物胚芽的连续同步微波灭酶与干燥的设备(ZL 200920231995.7),排名第1  10.实用新型专利:扫频模式的脉冲多频超声波生物加工装置(ZL 200920256731.7),排名第1  11.实用新型专利:液相原料超临界及液态二氧化碳萃取的止逆分布器(ZL 96 2 43399.3),排名第1  1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连续/半连续式高强度脉冲磁场杀菌设备(ZL 03 2 20551.1),排名第1
  • 王存堂
  • 王存堂, 男,1957年9月生,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机电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机械设计与传动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有:(1)机电系统的驱动方法与控制策略;(2)电液控制理论与方法;(3)风力发电系统的储能与控制技术研究。  近年来,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10项,获批专利6项,完成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获省、厅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各1项。  一、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如下:  1.巨型转子静平衡理论与方法及试验装置的研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先后为国内多家企业开发了大型船舶螺旋桨静平衡仪,并申请了专利2项,在船舶螺旋桨制造行业具有良好的声誉。  2.移动式泵站驱动与控制方法的研究。为企业开发了大型移动式液压抽水泵站驱动与控制系统,使得大型给排水装置的机动性大大提高,为抗旱排涝和应急抢险奠定了工程技术基础。  3.高性能液压元件计算机测试系统的研发,为多家企业设计了液压马达、液压转向器、工程机械液压阀的检测试验系统,为开发高性能液压元件提供了保障。  4.大型转子翻转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受企业委托就大型转子的翻转机构进行前期预研,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5.离网型风电储能与控制系统研究,与相关企业合作,针对风电技术领域的变桨距控制、储能控制等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为风电系统的推广应用和技术进步做了有益的工作。  二、专利申请与受理  1.唐建中,王存堂等,实用新型专利: CN95245329.0, 主、被动摩擦阻尼作动器 ,1998 年获批  2.王存堂等,实用新型专利:CN03222423.0,一种全方位数字式电子水平仪 ; 2004 年获批  3.王存堂等,发明专利:CN03131659.X ,一种带浮动瓦套的轴配流径向柱塞泵 ;2005 年获批  4.王存堂等,发明专利:CN200610040733.3 ,一种用于液压系统油箱液体的低压增压装置;2008年获批  5.王存堂等,实用新型专利:CN200620074966.0 , 一种从齿轮齿顶卸荷的外啮合齿轮泵;2007年获批  6.王存堂等. 实用新型专利:200920235313.X,一种油液污染状态连续监测的监测装置.2010年获批.  7.赵国华,王存堂等,发明专利:201020110216.5,气压/液压混合控制的风力稳定发电装置;2010受理.  8.赵国华,王存堂等,发明专利:201020110213.1,恒速翼展型风力发电机及其控制装置;2010年受理.  联系方法:0511-88780244,Email:ctwang@ujs.edu.cn
详细地址
  • 详细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 电话:
    %u0030%u0035%u0031%u0031-%u0038%u0038%u0037%u0038%u0030%u0030%u0038%u0036
  • 邮编:
    212013
相关推荐
贵州财经大学师资好不好,贵州财经大学师资怎么样 陕西师范大学师资好不好,陕西师范大学师资怎么样 贵阳中医学院师资好不好,贵阳中医学院师资怎么样 四川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大学师资怎么样 四川农业大学师资好不好,四川农业大学师资怎么样 重庆邮电大学师资好不好,重庆邮电大学师资怎么样
相关专题
[查看更多]
其他地区 热门标签 常见问题

本文内容和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著作权请速与我们联系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或给我们发邮件(1078189145@qq.com)), 我们承诺核实后工作时间1小时内删除;2、本文内容、观点以及数据是根据网站大数据算法得来,仅代表本站观点,我们不保证其绝对真实和数据可靠,仅做参考,勿引用做其他用途, 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法律后果本站概不承担。3、本文排序、排版、内容组成、设计的知识产权(版权)为城帮网city12580.com所有;转载、引用本文数据内容、排序结果请注明来源“城帮网”, 且要有来源链接指向本文。全文转发或抓取、抄袭本文内容,我们将提起法律诉讼保障本网站权益。